文章来源:公众号“教育百师通”
有一句古话,孩子不打不成器,不打不成才,一直流传到今天,老一辈的人感觉孩子是要用打来教育的,可是目前不少人都听人说孩子不可以打,打孩子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影响。
在各种“尊重孩子”“和孩子做朋友”“让孩子做主”等早期教育理念日益风行的今天,相信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的说法已经没太多的市场。
但,不少父母同时也感到迷茫和困惑,难道对孩子就一点都动不能吗?任何时候也不可以采取强力手段吗?
百师君在这里提醒各位父母,以下3个阶段的孩子千万不可以随便打骂。
3岁以内的孩子不可以打
有句老话说得好,“打哑巴孩子有罪!”
的意思是呢?
就是说父母不能动手打那些还没掌握说话的孩子。不少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小不懂事,即便打了孩子,孩子也不会记住。
其实这是非常大的错误,孩子也是人,他同样有其他人都会有些情绪。而这种情绪对于孩子子来讲,更是根深蒂固。不少人都奇怪,在和幼年时期的养育人分开若干年后,孩子仍旧跟他们非常亲近。
为何?幼年时候的事情,可能他们早就想不起来了,可那种亲切的感觉,会深深埋在他们的潜意识里。所以,你目前对待孩子的恶劣态度,也同样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有印记。
在这一年龄段的孩童不说有没独立认知的能力,对自己做了什么都未必能完全理解。孩子的活动主如果满足生理上的需要,主如果一系列由于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带来的条件反射,是无意识的。
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,不只没警示用途,还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,进而感到羞耻。
6岁将来要尽可能少打
一般而言,孩子6岁将来就应尽可能降低体罚。6岁未来的孩子,多数已经进入学校了,他们的自我意识渐渐健全,自尊心也愈加强,已经是懂道理、明是非的年龄。
这个时候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使他丧失成长所需要的成功体验,影响人格的健康进步,培养愤慨、消极、自卑的人格。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,假如得不到好的心理辅导,这种愤慨会随着他们一生,并且在每个适合的关口都跳出来侵扰他们的生活,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。
事实上,孩子的不少“捣乱”行为,都是由于他有心理需要没得到满足,甚至是由于爸爸妈妈行为的不当而引起的。只须耐心倾听孩子,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要,并且适合地满足这类需要,孩子就不会跟你捣乱了。
12岁未来的孩子不可以打
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,他们就像长了犄角的小马,既倔强又刺儿头。他们不想被父母管过分呵护,很难忍受父母的管教,想独立,一直用父母不喜欢或不习惯的方法和父母说话、相处,处处顶撞。
青春期的孩子爱发脾气,易怒,叛逆,并不是故意和父母对着干,更多是什么原因身体里的荷尔蒙在作祟。
面对这个时候期的孩子,打骂不会起到任何用途,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紧急践踏,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。青春期的孩子,你越想控制,他们越是不屈;你越是打骂,他们越是不听话。想控制他们像控制多大岁数的孩子一样,几乎是不可能的!
打是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,什么事情都要谨言慎行,假如孩子在这年龄段,就愈加不能打了,大家应该通过言语或事情的启示来告知孩子,如此是错误的,如此是错的,如此是不能的,并告诉他应该怎么样去做。假如还不听可以用其他惩罚方法替代,譬如剥夺权利之类的。
俗话说:“小树不修不成材,孩子不打不成器。”而我并不同意。打孩子,是父母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,假如孩子每每在挨打之后才肯听话,那只能证明你是个失败的父母。
所以,怎么样通过科学的办法来惩罚孩子,以达到爸爸妈妈培养孩子、纠正孩子错误有哪些用途,是每一个爸爸妈妈都在考虑的问题。
规劝
情形:和小伙伴吵架、争抢
办法:放手手头事,向孩子知道事情经过,让他感觉到你的关注和关心;询问事情的起因,有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;结合小故事,教授正确的处置方法,并传达争吵、打架是不对的观念;引导孩子道歉,解决争端。
切勿:大声呵斥孩子甚至打骂孩子,防止伤孩子的自尊心
体罚
情形:叛逆、吵闹等
办法:在家里不太显眼的地方设立一个处罚地区;可以的话,地上铺设软垫;筹备一个可以定时的闹钟,处罚方法可以是罚坐或罚站等。
切勿:处罚地址不适合太显眼,孩子也是要面子的;与孩子协商处罚时间,最好是由他定;处罚结束后,进行复盘,让孩子说出受罚是什么原因与下次会如何做等。
排列
情形:乱扔东西、缺少耐心
办法:让孩子把一堆五颜六色的东西,根据相同颜色摆设在一块,譬如飘带、袜子、彩珠都可以。如此可以练习孩子培养物归原处的习惯,可以训练孩子的分辨能力、眼手协调能力。
切勿:不要大声斥责孩子或者一次又一次的说教,你不如让他刻意训练,培养这种习惯。
戒尺
情形:打架、淘气、闯祸等
办法:用一把尺子,放在固定的地方,用来孩子犯了错误时惩罚孩子。要和提前讲了解设立戒尺有哪些用途,打的部位可以是手心或屁股。
切勿:适用于大一点的孩子,也要把握好打的力度,不可过力也不可轻如挠痒。
罚做
情形:乱涂乱画、乱扔玩具等
办法:筹备好抹布、扫把等工具,惩罚孩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,让孩子知道劳动的辛苦,并培养好习惯。
切勿:只不过象征性做家务,不可当真,在过程中注意安全。
没收
情形:吵吵闹闹,打扰到其他人,乱丢乱扔
办法:先口头提示,一次两次后,讲清理由,并没收孩子乱丢的物品,以示惩罚。
切勿:不要一言不合就收走,不要由于孩子的哭闹而还回去,需要让他了解如此做的后果,并让他掌握承担责任。
禁止
情形:挑食、任性、习惯不好
办法:暂时禁止孩子吃爱吃的、玩爱玩的
切勿:不要用愤怒的情绪威胁孩子,要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如此做是什么原因,要在孩子改变或表现好的好时候,解除他的禁止。